第503页(1 / 2)

曹丕和曹彰相互看了看,还是年长的曹丕站了出来,对着曹操说道:“启禀父亲,丕与子文想请父亲允许孩儿随军征战。”

“原来如此!”曹操听明白原委后很是欣慰,没有哪个父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的,曹操亦是如此。

他的长子曹昂十年前就随军征战,如今更是在众人的调教下可以独当一面的处理事务,更是亲身参与并州军改,并亲自负责了主要事宜。单从臧霸在青州的遭遇,曹操便知道曹昂如今已经完全拥有了主政一方的能力。不久前他还在考虑如何给长子加担子,如何让其余的儿子也要加强锻炼,可现在他的次子和三子也向他请战来了,这如何不让曹操高兴?

“你二人由此雄心壮志自然是好的,为父同意你们随军出战。不过究竟你们将会去那位将军麾下,那就不是为父能够决定的了。”曹操先让郭嘉等人稍待片刻,转身对曹丕、曹彰说道。

“无论哪位将军,丕均无异议。”曹丕为人圆滑,立刻表示他一切听从曹操的安排。

“子文,你呢?”曹操又扭过头去问没有回答的曹彰。

与曹丕的温文儒雅,圆润通透不同,曹彰打小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且在一次围猎时竟然能徒手与一只孤狼搏斗,让曹操及众将都极为惊讶。而且他虽是与曹丕一母同胞,但性情却截然不同。他为人豪爽,待人诚恳,不但深得曹操麾下众将领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曹操中军全体士兵的认可。而且在张辽训练曹氏子弟的时候,唯有曹彰是从不顾及训练科目有多难,甚至还主动要求与成年士兵一同训练,如此不畏避险阻之心,也让张辽很是看重。

此时年满十八岁的曹彰在外貌上已经显露出他“黄须儿”的本色,虽然鬓间毛发尚未虬洁,颌下也未生出胡须,但浅黄色的绒毛却已经很明显了。

“回禀父亲,”曹彰见到曹操发问,恭敬的答道:“孩儿想随姑丈作战。”

曹彰这次是自己选定了目标,而且他选择的是曹军中的常胜将军张辽。

“为何要选择你姑丈?”曹操对曹彰的选择并不奇怪,张辽的战绩足以让那些军中后辈为之钦佩,而且几年前曹彰就闹着要随夏侯尚一同跟着张辽,只不过年纪尚小而作罢。此时也不过是旧事重提,绝对在曹操的预计之中。但是曹操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要为自己的未来树立一个长远的计划。

“姑丈作战从无定法,用兵时而飘忽不定,时而稳若泰山,虚实结合,令人难以防范。此等用兵之道,方是孩儿渴求的。且孩儿喜好骑兵,而姑丈又是军中最擅长指挥骑兵的三大将军之一,这也是孩儿希望跟随姑丈的原因之一。”曹彰毫不掩饰,直白的将自己的意图告知曹操。

“原来如此!”曹操转过身,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坐下后说道:“我儿愿意从军,为父心中甚慰。但究竟让你们跟着哪位将军,为父还需与诸位将军商量之后方能定夺。至于子文,为父会亲自去与文远商量,尽可能满足你的愿望。”

“多谢父亲!”曹丕、曹彰喜道。

只不过曹彰是真的满心欢喜,而曹丕却是表面高兴,心中苦涩。为了保持自己一贯的风度,曹丕并没有直言自己的愿望,却未曾想到自己这个看似有点傻不愣登的弟弟却有可能得到跟随张辽出战的机会。事实上此次曹丕、曹彰两兄弟会跟着郭嘉等人来找曹操,也就是他们在枢密院得到要对攻击汉中进行推演的消息后由曹丕撺掇着曹彰前来的。只不过他到没有明确的目标,可是也同样不希望自己的亲弟弟因为张辽的关系而靠向曹昂。

此时的曹丕虽然没有争夺世子的野心,毕竟他与曹昂的差距实在太远。可是他也不是没有动过这方面的念头,只不过很理智的想过就算,并没有准备就此深入下去。然而他也从能感到张辽对他和对其他兄弟的态度并不一样,虽然不知道原因,可是骄傲的曹丕也不会就此对张辽低声下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得到张辽的认同。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

“好了!你们先下去吧。”曹操接下去便要与郭嘉等人谈论军务,这时候他不会让这两个儿子待在身边,除非是曹昂这个已经被他默认的接班人。

“孩儿告退!”曹丕与曹彰向曹操和郭嘉等人行礼后推出屋子。

曹操看着他们离开后,方才对一旁等候已久的郭嘉等人说道:“枢密院是否已有结果?”

“有了。”荀攸回答道:“枢密院最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若一定要攻取汉中,唯有奉孝提出的两路进攻的计划最为合适,但是事先一定要买通张鲁身边近臣,尤其是那个杨松,否则还是放弃此时攻取汉中的好。这就是枢密院为此次袭取汉中制定的兵力数量和兵种配置以及后勤辎重的数量,请明公过目。”荀攸说完便将手中的一份文件交到曹操手中。

曹操翻看后略微看了看,合上文件问道:“为何没有主将的人选?”

“回禀明公,主将人选枢密院尚有争议,故而并未明确。我等也只能将合适的人选列于最后,请明公裁定!”荀攸回答道。

曹操一听,立刻又重新将文件翻开,这次直接翻到最后,那上面确实写着几位将领的名字,而且还在各人名字的后面标注了枢密院对将其列入候选名单的理由。这几人分别是夏侯渊、夏侯惇、曹仁、徐晃、赵云、张辽,因为曹操注定不会亲自率军进攻汉中,所以独立领兵征战的能力就被枢密院格外重视,而这六人便是曹军当中目前能力和资历、地位都足以独领一军的将领。

“你们列出这六人,但是你们自己心中可有倾向?”曹操并没有仔细的去看那些理由,这几名将领他才是最熟悉的,闭着眼睛都知道那些理由是什么。

“我等意见也不是十分统一,但大致上倾向于妙才将军、元让将军、公明将军和文远将军四人。至于子孝将军和子龙将军如今各自镇守地方,实在是不便调动。但若是主公选择妙才将军统军出战,枢密院的意见是为妙才将军配上一名稳重之人为辅。”荀攸回答。

“呵呵!若是妙才出战倒是确需如此,否则他一旦脾气发作,还真的无人能治。”曹操笑道。